唱响创新主旋律 践行优质服务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2007年发展掠影
又到一年盘点时。2007年,对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营业绩创新高、优质服务深入开展、新兴业务发展频现亮点、银行博物馆精品赴港展览……这些骄人的成绩都被载入了工行改革发展的史册中。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国际一流金融企业为使命,加快经营转型,加快改革创新,强化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经营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发展经营硕果累累
2007年是工行股改上市后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工行上海市分行作为工商银行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家旗舰分行,始终坚持质量、效益、规模并举,坚持优质服务、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坚持大力拓展市场,加强优质客户的营销和维护,加强合规经营,加强风险管理,并圆满地完成了总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经营业绩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全行总资产规模超过7700亿元,实现利润同比增加近40%;存款业务持续增长,贷款业务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了近0.8个百分点。
同时,工行上海市分行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加强结构调整,推进业务转型发展。大型客户方面,一方面全力助推上海市重大项目、重点板块的建设,为京沪高速铁路、世博会系列项目、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越江通道、高速公路、国际机场等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奠定了工行信贷业务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适应上海产业升级的特点,以构建绿色信贷为契机,加快推进信贷结构调整,重点对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服务行业客户的业务进行贷款倾斜。中小型客户方面,工行推出了以“融汇贯通----财富之道”为品牌的融资和结算两大系列金融产品,并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力求全方位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各类融资需求。个人客户方面,工行已初步形成了个贷网格化营销体系,17家区级支行完成融资中心的组织架构,有近230家网点发放个人贷款,网点个人贷款营销覆盖率超过半数,与此同时,加强对个人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的监控,防止贷款资金流入股市或被挤占挪用。郊区发展方面,工行大力推进郊区发展战略,组建四大工业园区营销团队,支持园区入驻企业发展。
----优质服务卓有成效
2007年是工行打造“优质服务”的一年。上海市分行扛起优质服务大旗,率先起步,积极打造客户心目中服务最佳的楷模银行。
客户服务“102030工程”率先拉开了“优质服务年”活动的大幕。一方面从提高服务效率入手,抽调业务政策熟、心理素质好、服务热情高的人员担任网点客户服务主任,使其成为网点服务总负责,履行客户接待、投诉处理、网点环境管理等职能,目前配备专职客服主任已达260名;根据网点忙闲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要求各网点必须根据柜面的实际情况及时充实柜面力量,合理排班开足窗口,适当调整或延长服务时间;另一方面增加机具设备投入,2007年末工行上海市分行自动取款机超过1000台,自动存款机超过500台,自助多媒体终端超过500台,力争使自助业务客户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高端客户等候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一般现金收付业务客户等候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工行的网点渠道建设也不断强化。工行加大了渠道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客户提供舒适的服务环境。2007年,上海市分行改造、装修网点139家,形成了功能分区、服务定向、人员专业、环境雅致、品牌统一的服务渠道;同时,对72家一般理财中心和金融便利店进行升级改造,使这些网点的服务形象和服务面貌得到了更新。网点业态上,逐步实现业务功能标准化,在综合理财中心以上业态网点开办本外币存取款、因私购汇、外币汇款、速汇金等各类业务,赋予所有综合理财网点具有个人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经营资质,推进了网点本外币和存贷款的一体化服务。客户售后服务机制也逐步完善,工行加强了投诉处理,建立了职责明确、反应迅速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意见大、反映集中的问题,由一把手亲自协调、现场办公、督促限期解决,首次投诉办结率迅速提高,90%以上投诉都在第一时间和现场解决;建立电话银行人工接听率警戒线机制,充实业务代表,优化工作流程,推出视频电话服务,提高95588客户服务效率和水准,接听率达到90%以上,达到呼叫行业先进标准;开辟了高端客户电话银行专属通道,实现高端客户95%以上的人工电话接听率。
随着优质服务年活动的强势推进,客户排长队现象明显改观,社会赞誉声时有所闻,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新兴业务拔得头筹
2007年是工行的创新年。4月初,工行上海市分行根据投资者热衷投资国内资本市场的特点,自行研发了全国首创的集合资金打新股的理财产品---“行家●灵通快线”。产品一经发售,就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销售金额成功突破6亿元人民币。
而“行家●灵通快线”只是工行新兴业务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银行作为企业,理应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载体,工行上海市分行紧紧把握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机遇,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产品研发体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着力打造产品品牌系列,加快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2007年,工行借资本市场大发展的东风,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个人金融方面,围绕满足市民增长财产性收入的需求,形成个人融资类、财资理财类、账户管理类、代理业务类、银行卡类等五大产品系列。推出了国内惟一囊括美元及人民币账户和个人实物黄金的“金行家”黄金业务品牌,“灵通快线”、基金宝等深受老百姓欢迎、市场反响热烈的投资理财产品,以及牡丹易买得联名卡、牡丹史泰博运通商务卡以及牡丹畅通卡等便利金融产品,形成了市场先发优势。企业金融方面,围绕企业客户以融资为主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依托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资源,工行大力推进机构、财资、现金管理、投行与理财类产品创新,并推出了一系列现金管理产品,成为上海市“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唯一代理行。此外,工行还推出了供应链融资、大宗商品物流融资、飞机、船舶、大型机械租赁融资、结构性贸易融资等融资产品;推出了进口付汇项下配套财资产品、行家---万家金喜等财资类新品;推广了企业年金、第三方存管,短期融资券、金融债、企业债承销发行等产品;推出了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租赁物业改造贷款等新品种,大力支持小企业健康发展。
----金融文化一脉相承
2007年也是工行积极创建和谐金融文化、推动和谐金融建设的一年。为了配合今年在全行开展的企业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工行上海市分行紧扣“人--文化--工行发展”的主题,积极开展主题教育讲座,以引导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引领发展、创造价值、塑造形象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全行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工行上海市分行还成功举办了持续近两个月的“第六届员工业务技术比赛”。此次比赛项目之多,参赛人员范围之广,均创下了历届之最,在员工中掀起了新一轮的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三学”热潮。
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银行博物馆精品成功赴港展览。《从钱庄到现代银行》展览以香港与上海两地1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从最初期的钱庄银号、外资银行的引入、华资银行的诞生、抗日战争前后的沪港金融业发展,到1949年前后的银行业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银行业发展,都有生动形象的展示与阐述。工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和工行沪港上市一周年之际举办此次《从钱庄到现代银行》展览,旨在传播与弘扬优秀金融文化,树立并扩大工行企业形象,进一步加深沪港两地银行业文化交流。”此次展览受到了香港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许,数十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了这一“金融文化盛事”,香港《文汇报》更是做了“首次银行文物展,中国工商银行主催其事”的整版报道,大加赞赏了工行对金融文化的重视。开幕仪式次日,香港特区政府特致贺信,赞赏工行襄助文化事业。此外,工行上海市分行携手沪上颇具影响力的媒体《新闻晨报》联合举办“延续文化爱心”捐赠仪式,向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助善款,专门用于特奥人士慈善项目……二十多年“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为工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工行始终不忘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秉承回报社会的理念,把服务的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着力于普及先进金融文化,热心支持公益事业,努力使上海市分行优质服务的新形象植根于广大上海市民心中。工行上海市分行一位负责人说道:“作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上海市分行地处黄浦江畔,植根于上海的土壤,有责任服务于客户、投身于市民、回馈于社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摘自《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