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战略新兴产业正步入一个关键期,在此背景下,新兴产业投资备受关注,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人工智能等九大领域发展。力争实现今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2020年占比将达到15%的目标。认为目前A股市场正处于底部区域,未来更多的机会将出现在估值合理、成长性较高的新兴行业。
短期市场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今年以来,A股市场以区间震荡为主,二季度以来的“漂亮50”行情体现出市场对确定性的追求,但目前来看预期可能已经较为饱满。短期在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市场整体下行空间不大,以结构性行情为主。新股发行速度类注册制、增发监管从严,使外延并购增长逻辑及壳价值受到挑战,龙头溢价趋势仍在进程中。中长期来看,市场处于底部区域,机会将更多出现在估值合理、成长性较高的新兴行业,而目前正是精选布局的良机。
随着国家改发委进一步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好规划部署的21项重大工程,带动相关领域加快发展。此外,发改委还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加大政府采购、鼓励金融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成长,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
不仅国内市场,海外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在新兴行业布局,2013年4月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的概念,发起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4年6月日本发布《制造业白皮书》,调整制造业结构,将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技术作为制造业发展重点。2015年4月,美国GE宣布大规模缩减金融业务,开始“回归制造业”并尝试构建制造业的新商业模式,即“工业互联网”。
战略新兴板块锋芒初现
战略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新兴”主要包含的行业有机械(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设备、环保设备等)、国防军工、汽车、电气设备、电子、计算机设备、通信、医药生物等。
在中国经济发展驱动要素正发生显著变化的当下,这些产业升级概念都非常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政策扶植力度极大,具有确定性趋势投资机会。上述板块自去年就已崭露锋芒,更在今年的弱市行情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跌能力,穿越牛熊成为震荡市中的热点板块。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成分股以战略新兴企业为主的中证新兴产业指数过去七年涨幅近64%,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42%。
伴随消费升级带来的非生活必需品比重持续增加,80后、90后人群成为消费主体,大众消费对于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的接受程度更高,这些都将直接导致居民在新兴产业方面的消费力度提升,据麦肯锡预测,2010—2020年中国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将保持13.4%的年平均增长率。而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3.1%,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1.0%,利润同比增长81.9%。
投资注重高确定性 严控回撤
在具体投资层面,投资风格趋向积极进取,策略灵活,注重分析产业与时代变迁的大趋势,投资以成长股为主。坚持可持续的绝对收益回报,注重投资的高确定性和对回撤的控制,从基本面、市场偏好和市场情绪三方面来寻求确定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基本面层面主要从行业前景和属性、公司商业模式、竞争力和行业壁垒等方面入手,同时兼顾估值的合理性;市场偏好层面重要的在于理解市场偏好背后的大逻辑;而市场情绪层面则是结合市场乐观/悲观的情绪来探索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并从中获利的过程。当多种有利因素产生共振效应时,就能够提高投资的确定性。
超十年的从业经历,经历过两轮牛熊变换,对风险的认识相对更深刻一些,争取做能力范围内的、大概率的投资。认为回撤控制的核心是安全边际,在投资中,会避免参与把握性不高的机会,更加注重风险收益比的掌控。由管理的博时产业新动力在弱市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自2015年1月26日成立以来,经历过“股灾”仍取得31.69%的累计收益,年化收益高达11.65%。截至7月26日,上证综指今年以来涨幅仅为4.64%,而博时产业新动力收益率为8.03%,在同类242只基金中排名前1/4。
还将管理的博时战略新兴产业正在发行中,在具体投资方向的选择上,会重点关注“中国制造2025”相关概念板块,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凸显自主创新能力的板块,同时加大对于新型消费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主导的产业及公司的探索,包括电子商务、传媒、网络游戏、在线教育、体育等第三产业领域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