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债券

您所在的位置:
加强供给侧管理将如何影响金融业
 

  在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意味着供给侧管理更加受到决策者重视。实际上,此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指导方针。更有学者指出,整个“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贯穿着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整篇建议体现的都是从“供给侧”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正是在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面临着世界经济短期难以走出低迷、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多重挑战,要实现中高速增长,加快产业升级,缩短新旧动能转换期,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必须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际上,不管是深化结构性改革,还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是注重从供给侧进行改善和发展。更加重视供给侧管理的经济思想,更是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有学者指出,为处理好新阶段动力机制转换与优化、促使微观经济主体潜力与活力充分释放等问题,需要十分注重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供给侧,正确把握改善其环境与机制的思路和要领。该观点认为,在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作用和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我们迫切需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着力改善供给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特别是通过改进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显然,加强供给侧管理,将成为未来左右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影响宏观调控、产业政策、改革举措的关键所在。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究竟将如何影响金融业改革发展?

  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首先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重要基调。在新供给经济学思想中,诸如加大减税力度等财政政策更被强调和重视,不过,作为总量管理的货币政策,同样也被赋予促进结构转型的重任。

  此前业内专家曾撰文指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可比喻为“西医”,而新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应从之前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地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在保持较快增长中逐步去杠杆,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合理结合的综合疗法。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在保持总量稳定的情况下,要促进结构优化,为市场出清、化解产能过剩、降杠杆创造条件。央行在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这就需要继续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统筹进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尤其是要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其次,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需要金融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拓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和空间。有学者建议,基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重要性和防范其变为“空心”的必要性,要针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全面推进金融改革。通过金融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金融供给;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供给侧管理。实际上,不管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还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都对金融改革创新图景做了勾画。这包括扩大金融业开放,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

  再次,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需要继续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当前,我国社会融资中依然以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为主,融资结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给端的管理。有研究认为,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制具有长期客户关系的交易特征,势必具有以下结构性缺陷:一是对创新支持不足,对传统产业和大企业支持过度;二是对新常态的适应力不足,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倾向于同业融资以控制信用风险;三是杠杆率不断推升,潜藏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融资结构有待优化的情况下,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既要优化银行贷款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更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股权融资比重,发挥好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

  毫无疑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改善供给端,将深刻影响未来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与改革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既要积极适应供给侧管理的经济思想,又要通过改革创新,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世华财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