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媒体看工行

金融时报(中国):工行经营转型带动盈利模式转变
 

  (记者戴磊)刚刚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几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实现了盈利的稳健增长。虽然规模增长带来的利息收入是盈利的主要来源,但各行也在通过经营转型,力求实现盈利模式的改变。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该行以经营转型提升竞争实力的策略收到了显着成效,2006年以来,工行以年均16%左右的资产增长,支撑了37.4%的利润成长,其中间业务则以年均52%在高速增长。

转型保证业绩持续增长

  工行在今年前9个月赚取净利润1278亿元,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均居同业前列。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得益于工行一直着力推进的经营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成果显现了出来,其传统的强项保持了突出优势,前些年精心培育的增长点又都发展成了增长极。

  具体而言,前三季度工行盈利大幅增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息差回升幅度远远大于可比同业。到9月底,工行的净利息收益率较上年末回升了14个基点至2.4%,而同期可比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上升基点则只为个位数。这显示出工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有效和资产配置效率提升。工行的存款总额全球第一,前三季度存款总额较年初又新增加了14735亿元,贷存比在同业中更低的工行将继续受益。

  二是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工行手续费佣金净收入达到580亿元,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和增量市场占比均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持续保持出色的资产质量。前9个月,工行的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了127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15%,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在不良贷款继续双下降的同时,工行的贷款减值准备则比年初大幅增加了137亿元,使得拨备覆盖率比年初提高45.75个百分点,超过了210%。

多元化业务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从持续发展角度看,工行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该行透露,其贷款总额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42%,在国内可比大型银行中位居前列。事实上,工行将经营转型作为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已经不少年头,其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全方位调整优化资产、负债、收益和渠道结构。

  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方面,工行正在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方面积极发展小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提高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占比,进一步降低贷款集中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动贸易融资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流动资金贷款的“资本性”沉淀,提高短期贷款占比。此外,工行还紧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投资重点转移,积极开拓中西部信贷市场,促进各区域信贷业务协调发展。

  以小企业贷款为例,到今年9月末,该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达4270亿元,比年初增加1162亿元,增幅达到37.4%,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如果加上支持的中型企业,9月末工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更达到2.45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的比重已经超过52%。而贸易融资业务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作用同样明显,到今年三季末贸易融资余额占全部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上升到29.39%,使流动资金更快地“流动”起来了。

  在提高传统业务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工行顺应金融业发展趋势,加快业务创新,积极拓展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投资银行、金融租赁等新兴业务领域,打造多元化的业务经营格局,不断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工行方面表示,该行希望通过加快推进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型,努力形成多元、稳定、均衡的收益增长格局。(摘自《金融时报(中国)》)


(中国工商银行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