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昨日启动2007年工元一期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推介。在推介会现场,记者就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工行行长杨凯生。杨凯生表示,工行要加快实现从“信贷大行”向“信用大行”的转变,要从信贷资产的持有人转变为信用产品的发起人、交易商和做市商,资产证券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问:工行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初衷是什么?
杨:在多年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在通过传统的信贷业务来实现资金的聚集发放、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必须考虑通过金融创新的手段来增强自身的资产的流动性,并降低风险资本的占用、解决银行资产期限错配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要实现这些目标,商业银行就必须改变贷款发放后一直持有到期、承担全部风险和收益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模式,要逐步将持有的信贷资产变为可以分层、转让、交易和流通的债券资产;工行要加快实现从“信贷大行”向“信用大行”的转变,要从信贷资产的持有人转变为信用产品的发起人、交易商和做市商。而资产证券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问:工行为此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杨:去年正式开展工元一期资产证券化项目以来,我们在行内组织了由10个相关部门参与的证券化工作小组,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银行证券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根据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办法的要求,在系统优化、流程设计、人员配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
我们最终决定以广东、山东、浙江和宁波四个分行的部分优良企业信贷资产为基础资产,发行我行首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还聘请了具有丰富证券化业务经验的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担任项目顾问。各部门、各分行和中介机构全力投入和密切配合,不仅保证了我行项目的顺利推进和规范运作,还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创新,体现出了我行项目的新特点。
问:您认为资产证券化对于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有哪些意义?
杨:首先,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在实现企业以证券方式融资,包括资产证券化方面拥有相当的优势,这一点从我国由商业银行主导的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可见一斑。
其次,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在满足资本约束的同时,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出售的方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从而释放风险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或者利用这些资本金去从事收益更高或风险权重更小的投资。
第三,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创造更具流动性的市场,有助于改善我国流动性过剩状况。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银行存款形态、期限结构的改变,将使银行面临资产负债结构性错配的潜在风险。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化为证券市场上的可流通证券,实现了信贷体系与证券市场的对接。
问:工行是否有意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为贷款扩张创造机会?
杨:资产证券化产品实现了基础资产的卖断,使这部分信贷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可以减少贷款总额。但可以明确的是,工行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目的不在于此,今年工行原定信贷规模是3000多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到50亿元,相对于总规模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我们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目的在于加快创新,为市场提供创新产品和工具,同时也是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信贷规模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银行自身已经在限制,监管部门只是进行窗口指导。工行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贷款增幅在同业当中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是最低水平。商业银行对于自身的贷款扩张要加以控制,过度扩张没有好处。工行过去是这样做的,今后也会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