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媒体看工行

金融时报(中国):工行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纪实
 

  记者日前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截至今年4月末,工行已累计向四川投放灾后重建贷款486.17亿元,为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三年来,工行持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灾后重建。一方面努力提升灾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确保灾后重建资金拨付渠道畅通,不断加大对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年间,来自工行的金融服务覆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

  在都江堰,为帮助重灾区的受灾群众尽快从板房搬进新居,工行投入30亿元贷款支持了都江堰市的灾损房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住房2万套,按每套住房安置3人计算,可以安置受灾群众约6万人。其中,在蒲阳镇上游村修建安置房2800套,在幸福镇民主村修建安置房4600套,在幸福镇永丰村修建安置房7200套,在幸福家园玥城-勤俭村修建安置房5400套,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

  在什邡,为了帮助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工行积极通过债务重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如工行什邡支行根据相关信贷政策于2008年8月对重灾企业蓥峰实业公司的6599万元贷款办理了再融资,贷款利率由原上浮10%下调为执行基准利率,保证了企业资金不断链。2009年,又根据政策对蓥峰实业公司的不良贷款制定了债务重组方案,为企业减少债务1200万元,对剩余的5000多万元贷款办理重组贷款,贷款期限由一年延长为三年,这是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的首笔重组贷款。通过债务重组,蓥峰实业公司这家因地震曾一度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新恢复了生机。

  自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启动后,工行认真分析灾后重建信贷需求,本着“资源倾斜、服务优质、方式创新”的原则,及时调整了相关信贷政策,积极支持灾后重建。为帮助受灾企业和群众度过难关,工行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于灾区受灾企业贷款到期不能按时还款的,及时办理再融资、展期和调整还款计划。对灾区个人客户,则根据客户申请向尚处于还款阶段的客户提供一定的宽限期,帮助客户渡过难关。与此同时,工行还与灾区政府和受灾企业主动联系,了解信贷需求,梳理灾后重建项目,并从信贷准入、期限、利率、担保等方面给予灾区重建重点倾斜,提高审批效率,结合灾后重建的业务实际优先解决融资需求,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地震发生后,东方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区许多设备被掩埋在废墟中。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东汽公司急需从国外进口一批先进设备。在提交贷款申请后,工行迅速行动,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很快发放了2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为支持东汽公司的产品迅速重回市场和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工行还积极为其开立保函、信用证等,三年来累计支持东汽公司的信贷资金超过30亿元人民币。

  在加大对灾区信贷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工行还积极通过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行抓住国务院批准成都成为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地区的机遇,制定了促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发展的区域信贷政策;依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选定了未来三年四川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及重大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等优质项目,为四川地区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同时,工行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的重点项目和优质企业,继续加大对四川省交通、电力、城建、石化、电信、重装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为进一步加大对灾区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工行还在四川分行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并在四川组建了54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专营机构,积极为成都、德阳、绵阳等灾区的受灾小企业重建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对灾区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而针对灾后重建资金划拨工作中面临的援建力量分布广、人数多、需求急等难题,工行四川分行积极与广东、江苏等19个援建省市分行衔接,发挥系统内的联动优势,为援建单位提供开户、结算、融资等“一条龙”金融服务,确保了每一笔援建款项及时准确到位。同时,为了确保慈善捐款的及时划拨和妥善管理,工行还主动与各家慈善机构深入沟通,按照客户指定的详细赈灾款项拨付计划确定了工作流程,在资金拨付过程中加强了资金流向监测,使社会捐助迅速准确地注入到各个重建项目之中,得到了各方好评。(摘自《金融时报(中国)》)


(中国工商银行 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