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信达实现营收977.31亿 不良资产税前利润占比提升至73.2%
 

  3月29日,中国信达(01359.HK)发布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总资产达15642.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分别为977.31亿元、120.62亿元,每股净资产为4.14元/股,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为7.15%,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ROA)0.84%,持续保持同业领先水平。

  财报还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信达不良资产经营板块总资产9974.93亿元,收入总额770.90亿元,税前利润141.94亿元,在总资产、收入总额和税前利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3.8%、78.9%、73.2%,主业优势继续巩固。

  “2021年公司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探索创新,切实履行专业职责,经营情况符合预期,风险总体可控。”中国信达在财报中称。

  不良税前利润占比提升至73.2% 主业优势继续巩固

  中国信达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财报显示,2021年该公司不良资产经营收入为770.90亿元,税前利润为141.94亿元,占比分别为78.9%、73.2%,而2020年分别为70.5%、54.1%;不良资产总资产为9974.93亿元,占比为63.8%。

  财报显示,2021年中国信达新增收购不良债权资产金融类与非金融类金额分别为485.64亿元、378.85亿元,前者占比由42.9%提升至55.6%。据悉,中国信达2021年加强与各大国有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合作,深度参与公开批转市场业务,强化有效投放,公开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积极拓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全年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110.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18%。

  从营收来看,中国信达2021年不良债权资产收入为132.23亿元,增长30.09%,占比由34.7%提升至49.2%。据悉,2021年中国信达加强了对资产的分类管理,丰富不良资产处置工具,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最大化提升资产价值。加速存量资产周转,夯实现金回收,资产周转率有效提升,处置规模和处置收益稳步增长;聚合社会资源推动处置,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优质产业投资人等共同参与,促进金融不良资产出清和金融风险有序化解。

  债转股业务是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国信达新增投放债转股项目6个,项目总金额21.2亿元,债转股资产收益119.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68%;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以来,中国信达已落地25个项目,落地金额260亿元。

  注重稳健类业务开拓,加快业务转型升级

  截至2021年末,中国信达不良债权资产净额为3367.97亿元,按经营模式分,其中收购经营类为2022.63亿元,收购重组类为1345.34亿元。

  据财报介绍,2021年中国信达坚持围绕“大不良”主业稳健经营的基调,发挥不良资产业务优势,坚持审慎有效投放,注重稳健类业务开拓,重点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领域,持续推进购重组类业务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一是积极服务国企央企改革,大力推进“两资两非”及主辅剥离业务;二是加快业务模式创新发展,开展企业危机救助、企业破产重整、上市公司纾困业务,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坚决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主动压缩房地产板块规模和集中度,稳妥推进房企风险处置;四是发挥深耕能源行业优势,服务能源企业转型升级;五是加快低效资产盘活处置,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推动收购重组类业务高质量发展。

  在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方面,2021年中国信达聚焦实体经济纾困和问题企业结构调整,重点采用实质性重组等手段,提供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开拓上市公司纾困、不良资产夹层投资等新业务方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信达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投资余额为1622.8亿元,全年实现投资收益由2020年的68.9亿元增加至72.8亿元。

  中国信达表示,2022年该公司将不断强化不良资产处置核心功能,加快业务转型升级:一是巩固主业领先地位,加快业务模式转型升级,丰富处置手段,关注大型企业集团的风险处置需求,大力拓展中小银行风险化解、高风险机构托管救助等业务机会;二是完善经营模式,构建不良资产生态圈,探索推进轻资产经营,拓展市场化长期资金渠道,加快向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转型;三是坚持依法合规和稳健经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数字信达”建设,提高数字化经营能力等。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李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