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基金

您所在的位置:
用价值投资理念捕捉投资机会
 

  证券行业常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容易让人大脑发热、失去理性的世界。但沃伦·巴菲特作为全球伟大和富有的证券投资家,却能在这个世界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并赢得了非凡的胜利。巴菲特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什么别的投资者不采用他的投资方法呢?这或许值得大家去思索。

  经翻阅众多文献和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投资者着迷于各种不同的投资方案之中。随着投资美梦的破灭,投资者又将开始寻找新的投资策略以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周而复始。但巴菲特是一个例外,其投资战绩一直表现不错。

  此外,我们也非常清楚,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其实是极为普通的,并没有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诚如巴菲特自己所言,公司既无庞大的证券研究部门,也没有顶着博士头衔的金融分析专家。在公司成立之初,除了一名秘书和一名研究助手之外,连基金经理们常用的股票行情机都没有。同时,他的公司所在地,位于奥马哈市地处偏荒的中西部平原,金融业一向不发达,与号称世界金融中心的华尔街有着天壤之别。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不为华尔街的喧闹所侵扰,更不理会道·琼斯指数的起伏变化,潜心钻研和挖掘各种投资机会。

  在巴菲特1957-2017年的历年致股东信件中,可以轻易看到,巴菲特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他非常关注拟投资公司本身。这与大部分投资者只盯着股票价格不同。巴菲特指出,大部分投资者花费了太多时间、精力去观望甚至预测股票的未来价格变化,而不去深入了解他们拥有部分所有权的公司。这或许正是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根本所在--价值投资。

  作为一名专业投资者,巴菲特既讲原则,又不乏灵活性,同时具有耐心、勇气和信心,决策非常果断。他善于捕捉投资机会,并且总是积极寻找风险已被消除或最小化的投资,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一家公司或一个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在证券投资面前,他总是有备而来,满载而归。

  然而,在同时拥有投资者和企业家两个身份的巴菲特眼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家,看待公司的角度基本上是没有差别的,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他们二者在追逐同样的东西。唯一的差别仅是,企业家较倾向寻找购进并拥有整个公司的机会,因为这样一来,他可以直接参与像资本分配等这些重要决策;投资者则是寻找选择以购买公司普通股的方式来占有公司部分股份的机会。然而,无论是收购整个企业,或是持有该企业的部分股份,为了能够获利,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应该关心同样的指标--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具有吸引力的购买价格,即这家公司未来所能创造的价值以及合适的买入价格。

  或许有人会认为适应并采用巴菲特的投资战略,仅仅需要视角变换即可。答案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正确的。应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不仅仅是视角的变换,还需要对投资决策正确有效地评价和描述方式。如果没有较有效的投资评价标准,即便视角变换,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一般而言,传统的投资评价标准就是价格变化:股票买入价(或成本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从长远来看,股票价格应该追随公司内在价值的变化;但在短期内价格会受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公司内在价值上下大幅度来回波动。这种波动可能不是由公司本身发展情况来决定的,短期内股价的大幅波动跟投资者“旅鼠”般的投资行为有很大关系,但与公司的内在价值无关。然而,大部分投资者却依然选择了利用短期价格变化来衡量和评估自己投资方法的成败。巴菲特则认为这种评价方法是非常愚蠢的,判断投资成功与否的原则,应该是投资组合本身的经营成果,而不是它们短时期内的股价变化,只要企业经营的好,内在价值在稳定成长,不要急于一时,市场早晚会还它一个能真实反映其价值的股票价格。

  因此,在巴菲特选择一家企业进行投资或购并时,他总是将自己看成是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师,更不是有价证券分析师。不管是评估一项潜在的交易或买进股票时,巴菲特都会首先以企业主的观点出发,评断和衡量该企业的内在价值如何?能否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企业的业务结构是否能简单易懂?企业管理层是否理性且管理能力突出等等。无论是低估类资产投资,或是控制类资产投资,巴菲特都会始终不渝地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其公司进行分析与评估。

  巴菲特一直以来都奉信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的“短期而言,股票市场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它却是一个称重器。”故他乐于忍耐,并且深信股票市场可能暂时忽略了企业的财务成果等基本因素,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公司提供持股人更多的股权价值之后,市场价格终将会证实一个公司的经营成功或失败,投资者也由此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和价值。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证网
基金分红排行 时间范围:
基金名称 分红次数 分红金额(元/1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