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债券

您所在的位置:
评级乱象 或掣肘熊猫债
 

  “我每天的工作是把我的发行人推荐给我的投资者,目前熊猫债很多是出口转内销。我担心的是出口转内销做完了以后,有没有真正的外国企业到境内发债,我们要怎么认识人家?我们做投行的非常害怕熊猫债浅尝辄止,没有后续深入。”在近期举行的一次熊猫债评级论坛上,一位券商债务融资部负责人发出了如上感慨。

  有这种顾虑的不止他一人。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沉寂了十年的熊猫债券迅速火了起来。市场人士预计,在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之下,这一债券品种迎来了发展契机。

  不过,目前的熊猫债评级、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乱象,市场人士担心,如果不理清秩序,将会掣肘即将到来的大发展。

  评级乱象

  熊猫债券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如何把国际国内市场联系起来是这一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还存在很多屏障,评级就是其中之一。

  “境内的投资者和境外的投资人都觉得对方很"奇葩"。”上述券商债务融资部负责人表示,我们怎样了解境外企业,境外企业怎么认识境内市场?实际上要把两个市场联系起来是有难度的。

  他担心,目前熊猫债市场主要是“出口转内销”,在此之后,有没有真正的外国企业到我们境内发人民币债券。

  他所说的“出口转内销”是指,一些红筹企业大量的资产业务在境内,因为历史或政策原因在境外设置了控股公司等主体。由于这类企业境外的主体集成了境内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加总信用水平,发行熊猫债能够使得整体的融资成本降低。

  目前,这类发行人是熊猫债主要的发债主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欧洲、亚洲甚至美洲的真正的外国发行人,以及境外的金融机构和主权机构等。

  发行人主体分类如此丰富,那么债券评级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不同发行人各自的风险?现实情况是,现有的熊猫债评级恐怕不足以对发债人以及债券本身的风险给出可靠的评判。

  2015年共有六个熊猫债发行主体无一例外地被评为AAA级别。其中,加拿大某地方政府,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给出的主权评级是AA,但是它作为债券发行人的评级是AAA,变成了发债评级高于主权评级,这成为矛盾所在。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北京事务所代表野本和宏表示,很多日本企业也有人民币债券的融资需求,但因为国际和中国国内评级的不同,以至于不能够在中国境内发债。

  瑞士信贷银行大中华区债务资本市场部主管林文刚也表示,现在熊猫债券主要的发债主体是限制AAA、AA,这样的区分限制很小,限制发债的规模。因此,个体的信用要有差异,其定价也会差异化,才会让投资人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今天熊猫债评级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国内评级市场乱象的反映,也是目前国际上评级方法和理论在本土化应用过程中不成熟的折射。

  急需接轨国际市场

  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认为,熊猫债是面向国际债权人与债务人设计的融资工具,参与对象的国际性决定了熊猫债的评级一定是国际评级。他建议,熊猫债需要对主体进行外币评级,对债项进行人民币评级。

  但是,章政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也不能完全照抄西方的评级,西方评级机构尽管经过了100多年,它们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风险属性和风险显示可能是不一样的。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熊猫债评级体系。

  此外,从产品角度出发,熊猫债也应当和国际接轨。

  “很多日本公司完全有资格发熊猫债券,但是信息披露当中的会计准则很可能用中国的准则来做,现在就不满足,还得通过其他的方法才能做。”野本和宏表示。

  中金公司投行部固定收益副总程达明表示,熊猫债券真正引入中国以后,如果是风险出现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进行跨境和跨法律区域的追偿和破产程序,这都是我们面临法律和经济上的一些措施,包括如何去学习西方更加好的投资保护措施。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世华财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