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关注的高考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始,关于高考消费的问题却还在继续,面对着日益升温的高考消费,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最好都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面对高考以及高考后的生活。
高考期间的饮食及资料消费:如果说乡村中学的高中生,到了临近高考的时候,想办法改善生活还有必要的话,那么对于都市生活的孩子而言,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城市里的孩子平常的生活水准就较高,营养足够了,即使高考,也最多适度改善一下口味,根本没有必要特意大补。突然之间提升饮食水准,可能还会引起身体不适,因此照常就成。越是临近高考,甚至在考试期间,各种叫卖资料的声音也就越大,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往往不惜重金购买所谓的“绝密”资料,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上当受骗了。已经到了高考时了,复习应该结束了,不要指望借助资料短短几小时提升,那样只会花钱,没有效果。
高考后的花样消费:高考时间只有两到三天,高考之后,才是不少学生彻底放松疯狂的时候。家长看着孩子们辛辛苦苦那么多年,也通常会比较宽容孩子,基本上是要钱给钱,想玩就玩,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消费方式。在高考之后,不管孩子是打算和朋友天天聚餐唱歌,还是出去游玩,都要有一个度,因为人从绷紧的状态一下子骤然轻松下来,就会很容易通过花钱来满足空虚,这样不利于孩子消费性格的形成。当然,对于孩子想要购买某些电子产品,或者其余的产品,家长应该让其有个合理的消费规划,如果孩子的确有兴趣并且消费理由和消费尺度把控合理的话,还是可以满足的。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家长借钱都要让孩子们玩得开心痛快的做法。
提防招生录取时的骗局:高考过后,各类招生骗子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家长们大都是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哪怕花钱也想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招生骗子就是利用家长这样的心理,声称自己有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在成绩不达标的前提进入一些好学校读书。每年这样的骗局都要发生无数起,希望家长们要理性,只要孩子成绩好,基本上还是会被好大学录取的,根本不需要花钱送礼去打通关系。
为了孩子花钱,当然是应该的,但是花钱也应该有个度。西方国家,不少孩子读大学都是自己赚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这点或许值得中国家长在高考消费时借鉴。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