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5年成功在城市分行和二级分行实现财务集中后,日前工商银行又宣布,已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实现了将财务集中到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实现了总行和一级分行(直属)对所辖机构全部财务事项的统一管理。
工行前进的这一大步,同时也是国有银行前进的一大步。财务制度不完善、资金管理分散、缺乏有效监督曾经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大弊端。工行率先实现的此项财务改革,不仅是其本行经营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整个国有银行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而言,同样具有标志意义。
“四个统一”
会计管理系统实行分级管理,若受小团体利益的驱使,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因此,商业银行财务改革的要义在于实现业务和管理大集中。这种变革,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记者了解到,工行实现财务集中改革后,该行的财务核算支付主体从近400个减少到了37个,总行能够实时监测到每个报账单位每笔账务与每笔财务资金的动态,可以对全行2892个财务资金支付账户余额与流向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据工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谷澍介绍,通过这次改革,工行在一级分行层面实现了财务核算的统一,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统一了核算方式。37家一级(直属)分行根据统一凭证、按照财务核算的统一标准,对同类支出采用统一的核算科目,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全行范围内财务核算标准的一致和财务信息的可比;其次是统一了对外资金支付。实现了一级(直属)分行对工资性支出、集中采购支出、大额转账支出及营业外支出等直接向收款人支付,大大减少了由于资金出口环节多导致的各种财务风险;第三是统一了核算流程。做到了财务核算与对外支付的一体化处理,即记账成功同时付款,这既可以提高核算支付效率,同时又有利于对账;最后是统一了核算制度。总行统一制订了财务集中业务操作规程,并在新的财务系统下实施,从制度上有效规避了各级财务核算人员的操作风险。
提高核算精细度
财务集中改革,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据了解,改革后工行的财务科目由原来的三级科目管理细化到了四级科目管理,核算科目数量可以增加到以前的100倍,财务核算管理的内容将大大精细。
谷澍介绍说,细化财务核算单元是工行这次财务集中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后工行财务核算反映的单位有26000多个,而原来只有3000多个,核算精细度比以前提高了7倍。以工行广东分行为例,改革前省分行只可以对271个单位进行财务核算,而财务集中改革后则可以直接对1988个考核对象设置账务进行核算、考核,管理和考核度大大细化了。
优化资源配置
实施多头财务管理,常常会造成商业银行内部各分支部门囿于一己之利而互相掣肘的局面。如计划部门为筹集资金而筹集,信贷部门为扩展规模而运用资金,财务部门为资金账务处理而核算。
三者分立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营。
实施财务集中改革,有助于全面费用控制体系的建立,可大大提升商业银行配置资源的能力。这主要反映在,编制营业费用总量预算时,总行可以根据经营环境、经营目标、发展潜力,分项目制订预算标准,按照“每一项资产都讲收益,每一项负债都讲成本,每一项投资都讲回报,每一项创新都讲求投入和产出,每一个机构都讲求经营绩效”的价值管理原则,进行资源分配。
据介绍,此次改革后,工行将可以把财务核算细化到行内的各个部门、各类产品和各个网点,每个部门、每个机构、每项业务的经营情况、利润贡献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将资源投入到产出效益最大的业务和机构中去,也就是将钱用在“刀刃上”。
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财务管理是商业银行运行的重要基础,通过财务集中强化财务行为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目前许多国际大银行的先进经验。
工行也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才“苦练内功”,大力推进这次财务集中改革的。据谷澍介绍,工行是依托先进的IT系统实现此次改革的,建立在这个系统上的风险控制也是标准化、信息化的,是“硬控制”。总行和一级(直属)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远程监测各分支机构财务账户余额与发生额变化情况、报账业务数量、账务处理情况、薪酬发放情况、租赁合同规范情况、资产摊销情况以及每笔业务处理情况等,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其实施财务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可以看出,此举显著增强了该行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摘自《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