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专委会副主任、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带来了关于完善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提案。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执行院长、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学教授,马进这些年来一直持续关注国内药品及医用耗材采购制度。
马进指出,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带量招标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是我国医药领域采购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国家集中招采制度已经开展了近三年,对医疗机构运行和医药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药品耗材的集中采购制度推动了医药行业结构优化,提升了医药行业集中度;其次,推动仿制药替代,促进医保战略性购买目标;第三,中标企业业绩向好,研发投入动力增强;第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院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马进看来,药品耗材的集中采购制度变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3月7日,马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通过长期跟踪调研,发现该制度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产品目录调整引发医生诊疗习惯改变;集采产品使用可能与医院学科品牌建设存在一定冲突;基于生物等效性的一致性评价有待加强;部分中标企业可能存在供应短缺;集采制度下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对患者长期医疗费用和健康结果的研究证据有待加强”。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药品耗材集中招采制度,马进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在生物等效性方面,目前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体系按照生物等效性评价,同类药品等效性一致,但可能会存在剂型、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差异,让患者认为和原来的药品有差别,也与医生的诊疗习惯有差异”,马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以最常见的降压药为例:一种单价高,但每天只需摄入一片,疗效好;另一种虽单价低,摄入三次才能达到前者一粒药片的效果。若仍以“生物等效性”作为评价标准,很可能让“性价比之王”无法被纳入集采清单。
在此基础上,马进建议,“进一步优化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以治疗等效性为核心的仿制药评价体系,替代当前单纯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方式,同时参考国外经验,尽快建立我国治疗等效性评价代码(IE代码)编码规则和技术标准”。
其次,针对集采后中标企业的产能供应情况,马进指出,“我们担心有些企业考虑运作成本,通过分离生产线的方式进行中标后药品的生产,可能会对药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对此,马进建议,“在常规集采飞检的基础上,针对中标后中选产品的生产线发生剥离或变更的企业,建立独立的重点监管名单,尤其是对企业的产能预估和产品临床疗效的一致性评价进行强化监管”。
此外,在马进看来,集采政策与公立医院系统性改革也需要协同发展,“比如有些复杂的疾病,病人确实需要使用集采以外的药品,对于这类解决疑难杂症的专科医院,集采的量可以适当灵活一些,解决普遍性和特异性之间的矛盾”。
具体而言,他建议,“第一,对标国家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文件要求,针对不同功能医院分类设置集采产品的使用标准;第二,进一步持续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第三,集采需与当前的医保支付方式(DRG/DIP)改革紧密结合,协同推进”。
“集采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而最终目标,是让患者用上优质廉价的药品,改善其健康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马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建议,“以国家中心或者省级三甲医院为主体,建立全国层面或者省级层面的集采效果评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网络,开展对集采产品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患者医疗质量的长期跟踪评估,为集采政策的后续调整和监管提供高级别的决策证据。”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朱艺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