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有关部门详解四十三项纾困政策 服务业有望走出冷冬
 

  对于服务业来说,最难的寒冬也要过去了

  立春之后,春的脚步就近了。对于服务业来说,最难的寒冬即将过去,国务院的纾困政策大礼包来了。

  2月18日下午,国新办举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表示,《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共43项具体政策,政策着力点是支持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发展,保持全年服务业运行稳定,更好发挥服务业作为就业最大“容纳器”的功能。

  他说,43条政策不仅包括普惠性扶持纾困措施,还有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民航等五个特殊困难行业的针对性扶持纾困措施。另外,针对市场主体普遍反映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的突出问题,国务院也提出要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措施。

  在行业展开积极自救的同时,伴随实打实的救市举措出台,疫情阴影下遭遇重创、亏损惨重的服务业恢复元气,走出深冷寒冬或指日可待。不少旅游企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进展表示政策对行业有正向影响。

  税收优惠政策不会终止

  在1月12日中国旅游协会召开部分企业家座谈会上,房地产税的返还、社保基金的缓交及免交,对于旅游业元气恢复的促进作用,被多数企业家一再提及。开元集团创始人陈妙林即透露,2020年开元集团享受社保基金的免交与晚交总计7000多万元,加上房地产税等优惠,大概有1亿3000万的政府补助。社保基金免交和晚交的优惠政策给遭受重创的旅游业带来休养生息的机会。仰赖政府的政策性税收优惠,旅游企业有信心度过疫情之下的深冷寒冬。

  在此次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戴诗友对服务业税费政策如何进一步落实,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他指出,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1万亿元,其中服务业企业享受超过6100亿元。近期公布的一批支持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纾困的税费政策,既有直接税费减免,如对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免征增值税,又有阶段性缓缴安排,如延续执行2021年四季度实施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暂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既有服务业普遍适用的税费政策,如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又有困难行业单独适用的税费政策,如暂停铁路、航空运输企业预缴增值税一年。政策出台配套一系列迅速、精准的举措。

  戴诗友用“快”、“精”、“简”、“严”、“明”概括政策推行的着眼点:

  一是征管配套做到“快”。联合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尽快制发政策操作文件和征管配套办法,及时调整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支持工业和服务业税费政策第一时间落地,为企业纾困送上“及时雨”。

  二是宣传辅导做到“精”。在做好全面宣传的基础上,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依托税务系统全国统一的政策宣传辅导精准推送标签体系,主动甄别符合优惠条件的工业和服务业市场主体,“一对一”精准推送政策。同时,通过短信、电子税务局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开展“点对点”辅导提醒。

  三是享受优惠做到“简”。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进一步简流程、简材料、简方式,力求税费政策红利以最快速度直达工业和服务业市场主体。

  四是落实督导做到“严”。督促各级税务机关成立政策落实工作专班,继续用好近几年税务部门探索总结的抓政策落实“短平快优九个一”工作法,对征收“过头税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到位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对骗取税费优惠的,也将严厉打击、严肃查处。

  五是政策效应做到“明”。密切跟踪政策执行情况,加强政策效应分析,算清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减负账”、纳税人缴费人的“红利账”和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效应账”,通过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平台等渠道将减税降费红利账单推送给工业和服务业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

  兜牢民生底线

  顶度集团董事长陈向宏曾将两年来旅游行业的变化概括为四个减少——游客量、景区效益、员工收入、从业者信心,四个增加——成本、负债、贷款难度、稳定员工难度。对于流动性本就极大的服务业而言,员工收入锐减、从业人员流失、信心消歇,令本就风雨飘摇的企业雪上加霜。从业者的生存问题如何解决,引起众多业内人士关注。

  在今天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也给出了具体对策。

  据悉,在此次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当中,涉及人社部门的政策主要有三项,分别是“降、返、缓”。“降”就是延续降低费率政策。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续实施一年,政策执行到2023年的4月30日。“返”就是提高稳岗返还标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继续实施,对不裁员少裁员的服务业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返还失业保险费,对中小微企业返还的比例,从现行的60%最高提至90%。“缓”就是加大缓缴社保费力度。允许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省份,对服务业中的餐饮、零售、旅游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政策,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申请,经参保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缓缴,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以上三项纾困政策,对于稳定就业岗位,意义尤著。桂桢表示,下一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秉持“三抓好一兜牢”原则,推动政策发力。

  一是抓好降费率政策“直兑直达”。从2015年起,失业保险率先降费,2018年工伤保险也启动降费,降费政策实施7年来,累计减收失业和工伤保险费近7000亿元。在落实延续降费率政策方面,各地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把征缴比例嵌入信息系统,企业无需申请,就能自动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是抓好稳岗返还“免申即享”。2015年就开始实施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2020年,应对疫情影响,降低了政策门槛,提高了返还比例,扩大了受益主体,同时也升级了经办方式。各地积极探索“免申即享”的经办新模式,通过后台数据比对,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稳岗资金,两年来一共向1015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资金1273亿元。今年,将及早部署各地全面实施“免申即享”经办新模式,努力让政策跑在受困企业前。

  三是抓好缓缴社保费“靶向发力”。这项政策实施的区域范围是基金结余较多的省份,实施的行业是服务业中的餐饮、零售和旅游企业。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企业实际困难、基金支撑能力、职工权益保障等因素综合确定。要不要适用这项政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后续恢复发展情况,综合考虑,自主决定是否提出申请。

  在落实上述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将进一步维护好基金安全,确保各项生活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切实守护好失业人员和工伤人员的每一分“保命钱”。

  精准防控助力服务业复苏

  赵辰昕还表示,《服务业政策》的43项政策措施涵盖了财政补助、税费减免、金融信贷、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导向明确、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受益群体广泛,体现了普惠性和行业性相结合、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相结合、“造血”和“输血”相结合、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优化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相结合。他指出,《若干政策》的发布实施,必将有效推动服务业企业特别是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民航等行业企业稳定预期、渡过难关。

  服务业行业主要都是聚集性接触性行业,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相对更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对于实施精准疫情防控的呼声非常高。为此,在制定纾困政策时,国务院专门提出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措施,“强调要坚决防止和避免‘放松防控’和‘过度防控’两种倾向。” 赵辰昕表示,具体来看,主要是“四个精准”“三个不得”。

  “四个精准”,一是建立精准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餐厅、商超、景点、机场、港口、冷链运输等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库,落实重点人员和高风险岗位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做到应检尽检。二是提升精准识别能力,确保疫情在服务业场所发生时全力以赴抓好流调“黄金24小时”。三是强化精准管控隔离,科学精准定位服务业重点、高危人群。四是推广精准防护理念,餐饮、零售、旅游、交通客运、民航等行业和相关服务场所工作人员做到疫苗应接尽接,建立工作人员每日健康监测登记制度。

  “三个不得”是在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防疫政策“五个不得”的要求基础上,针对服务业行业特点进一步提出的针对性要求。一是不得突破疫情防控相应规定进行封城、封区,不得非必要、不报批中断公共交通;二是不得非经流调、无政策依据对餐厅、商超、景区景点、电影院及相关服务业场所等实施关停措施、延长关停时间;三是不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政策要求基础上擅自增加对服务业的疫情防控措施。确有必要采取封城封区、中断交通等措施或在现行基础上加强疫情防控力度的,须报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同意后实施。同时,为解决疫情防控中的“层层加码”问题,又专门提出,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本地区疫情防控措施总体要求,建立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问题反映、核实、纠正专项工作机制。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贯彻落实任务要求,压实各方责任,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工作,推动各项措施早落地、早见效。

  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知晓政策、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配合,抓紧出台具体政策实施办法,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和关切。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特点,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及时跟踪研判相关困难行业企业恢复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专项配套支持政策,确保政策有效传导至市场主体,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另外,聚焦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各部门、各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帮助服务业渡过难关,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众信旅游集团副总裁王春峰看完新闻发布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可以看出,上级主管部门关注到旅游行业艰难发展的现状,也不断通过暂退旅游保证金,加强银企合作等方式切实进一步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难题。但经过疫情的洗礼,旅游行业的重创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恢复。“相信随着‘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于旅游行业脱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将有希望迎来更好的明天。”

  还有些旅游企业认为,纾困政策更侧重中小微企业,对于规模大一些的旅行社和旅游企业帮助尚不明显。“里面很多政策跟企业大小无关。”文旅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向记者表示,旅游企业要认真研读政策内容,实际上政策力度非常大,很多政策是利好于旅游企业的,需要企业积极运用政策工具包。

  该官员举了一个例子,第28条“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交由旅行社承接,明确服务内容、 服务标准等细化要求,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合理确定预付款比例,并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旅行社支付资金。”实际上去年年中,文旅部曾出台了类似政策,如今该政策正式成为国务院政策,力度更大,各地落地积极性肯定不同。该政策是个重要突破,因为八项规定之后,很多旅行社就接不到党政机关的活动订单,很多单位也明确旅行社发票不能报销,导致旅行社业务大幅下滑,如今获得突破,有望利好旅游企业。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高江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