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重大政策措施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重点抓准贷款投向,努力调整信贷结构,既保证了对经济增长应有的信贷投入,又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支持经济企稳回升中发挥了大银行应有的作用。
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今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合理增加信贷投放来支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了8255亿元,增幅达19.3%,是该行历史同期贷款增量最多的。如果是在平常年份,这种贷款投放的速度应该说是偏快的,但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特殊背景下,通过比较多的信贷投放来消弱金融危机向我国实体经济扩散,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毋庸讳言,快速的信贷投放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的严峻挑战。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清晰的信贷投放战略和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作为保障,过快的信贷增长很有可能在将来为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埋下隐患,并且会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妥善处理贷款投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把控好信贷风险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资金血液对经济肌体的支撑作用,又要审慎严谨,避免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大投大放。
基于这种认识,工商银行始终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依据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及时调整信贷投放策略,严格审查每一笔贷款的投放。这比较好地保证了该行信贷投放总量的适度和节奏的合理。在今年年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显现加速下滑的势头,同时受国际上主要金融机构去杆杠化和信贷紧缩的影响,社会资金面比较紧张,客观存在着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工商银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加大信贷投放,为缺血的实体经济大量输送“血液”,所以第一季度工商银行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各项贷款增加了636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4577亿元。而在第二季度,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日益明显,工商银行也开始调整信贷投放的进度,保持贷款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6月份当月工行新增贷款为640亿元,既比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合理需求,又保证了信贷资金在实体经济中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而如何恢复和增强“造血”功能,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一方面是要“调结构”,有效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要“上水平”,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工商银行在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和把握投放节奏,为经济提供信贷资金“保增长”的同时,特别注意发挥商业银行分配社会经济资源的功能,积极通过信贷的杠杆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调结构、上水平”。
历史经验证明,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的大调整,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带动新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从而激发整个社会需求活力,使经济摆脱困境,进入新一轮由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产业发展周期。而在这一轮的信贷增长中,工商银行将目光聚焦在了国家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等领域上。以工行重点支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这几个领域的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其中环境保护、节能、新能源开发或利用、其他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等四个领域项目贷款余额均超过500亿元。从具体投放项目上看,工商银行支持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重点工程类项目主要涉及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燃煤机组烟气脱硫、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综合保护工程、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新能源开发或利用项目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则主要集中于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其中,在已经发改委审批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工商银行给予项目信贷支持的有89个。该行还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先进环保技术的推广运用项目与其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其中包括对多家交通运输企业更新购置欧III新型环保公交车等项目提供项目贷款19.62亿元。而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比较陌生的现代服务业领域,今年工商银行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工行北京分行就向一家有实力的大型传媒公司发放项目贷款1.2亿元支持其发展文化产业。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非常坚决地退出淘汰落后产能和严重污染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工行把符合国家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标准和对生态的保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通过信贷手段促使企业注重控制和减少对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损耗。工商银行要求各级行在审批、管理信贷业务时必须通过企业征信系统查询企业信用报告中的企业环保信息,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环评不过关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还专门在该行的信贷管理系统中启用了“绿色信贷项目标识”,对全行所有项目贷款都根据此标准进行了分类,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坚决退出,从而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环保不达标和高能耗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在工商银行有贷款余额的6万多户企业中,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贷款企业及贷款余额占比均超过99%,其余有贷款企业也正在接受环保部门的评定。
今年上半年在拉动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代表消费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6%,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4%。对此,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工商银行为例,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政策,今年以来该行扩大了个人消费信贷规模,有针对性地巩固和培育消费信贷增长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的个人类贷款增加1313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该行今年的个人住房贷款占到个人类贷款增量的79%,满足了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的合理信贷需求。为适应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服务需求,工商银行今年还推进了多品种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战略,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目前,工行个人贷款涵盖了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质押贷款等多个种类,顺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产品多元化需求,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工商银行还强化信用卡的小额短期信贷功能,拓展分期付款领域,扩大合理透支规模,促进消费。目前,该行可以为牡丹国际信用卡、牡丹贷记卡客户提供多种分期付款方式及多种期数选择,无论何种分期付款,在免息期内均不收取任何贷款利息,仅需支付一定金额的分期付款手续费,有效地缓解了客户还款压力,释放了消费潜能。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新发各类牡丹卡近3400万张,牡丹卡消费额达617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369.6亿元,增幅达62%。
中小企业信贷的大量增加是工商银行今年上半年信贷增长的又一个亮点,对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发展状况对经济社会和民众生活具有巨大和直接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对扩大社会就业、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为此,工商银行将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努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余额近2.3万亿人民币,今年1到6月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新增加了4773亿元,增长了26%。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在工商银行全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达50%左右。
近几年来,工商银行不断探索契合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了专门的客户评级、授信管理体系和业务操作流程,开发了专门的信贷管理系统。目前全行专门服务小企业的机构就达到了1088家,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模式有力地支持了一大批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困境,工商银行借助国家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及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服务措施。比如,针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回笼困难、资金周转压力大等情况,积极拓展依托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业务,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又比如,综合运用银行承兑、保函等表外业务工具,为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贸易、投标等活动提供信用支持。最近,该行推出了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商用物业贷”、“商品货权贷”、“应收账款贷”、“金融票证贷”等四大系列融资产品,研发推广了“小企业循环贷款”、“易融通”等几十个小企业融资产品。
由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今年以来外部需求持续不振,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23.5%,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下拉GDP负增长2.9个百分点。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工商银行也针对一些外贸企业产品有市场、有订单,因为暂时缺乏资金或者担保等因素导致交易无法进行的状况,在2009年上半年加快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累计为国内企业提供贸易融资近5200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30日贸易融资余额已达365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近1100亿元,增幅达42.74%。其中,上半年累计向境内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430多亿美元,截至6月末国际贸易融资表内余额已达118.67亿美元,较年初增长了68.42%,是今年以来国际贸易融资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内大型银行之一,而同期的国际结算业务量也超过3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工商银行通过大胆创新,建立起了完善的国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上半年累计向企业提供国内贸易融资近2200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国内贸易融资余额已达1885.49亿元,较年初增加878.06亿元,增幅达87%。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齐头发展,互相促进,既对促进内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发挥了积极作用,又为外向型企业开展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工商银行还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上半年共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贸易融资1738.35亿元,为广大中小企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通过贸易融资,工商银行为商品供需双方搭建起了一座桥梁,既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和实体经济健康运行,又使银行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开辟了信贷结构调整的新途径。贸易融资可以对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形成替代改造,推进传统信贷结构的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形成“资本性”沉淀,以及流动资金贷款与企业现金流、物资流不匹配导致的贷款流向不容易管理等问题,从而有效降低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发展贸易融资对信贷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截至6月末工行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的不良率保持在0.2%的优秀水平,低于该行全部贷款的不良率水平。同时贸易融资余额在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已达28.7%。
工商银行在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始终将风险防控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资产质量这一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为该行的平稳健康发展和持续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从采取的措施上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信贷业务检查,严格贷后管理,促使全行认真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本行的行业信贷政策掌握贷款投放,坚决做到依法合规。二是重视防范潜在风险,密切关注各项业务的风险状况和各类风险的演变趋势,提高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增强了风险防控的预见性、敏锐性和风险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工商银行对部分过剩及潜在过剩行业,实行信贷限额管理;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进一步排查,严把准入关,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三是完善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并加大量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稳步推进内部评级法高级法实施,从机制和技术上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保证稳健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