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在11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2023年11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这样介绍10月全国的天气气候特征。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10月全国平均气温12.2℃,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东北地区大部及山东大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2~4℃。内蒙古、新疆、天津和辽宁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有140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10月历史极值。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表示,10月下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弱,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和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偏高4~7℃。
实际上,不只10月,今年秋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持续偏高。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云南东北部、贵州西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同时气温偏高,上述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局地达到重旱;之后受降水的影响,气象干旱得到缓和。
对此,贾小龙解释称,今年秋季以来,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以纬向型环流为主,我国受高度场正异常控制,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总体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弱,造成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
贾小龙表示,东北大部、华北西北部、西北大部等地已经入冬,但上述大部地区入冬时间较常年偏晚,部分地区偏晚超过5天。入冬偏晚可能会对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等带来不利影响。
如在农业方面,暖热天气可能导致土壤墒情偏低,影响农作物出苗和生长,不利于来年春耕春播;入冬推迟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季节和周期,不利于农业生产计划和产量;暖热气候导致农作物生长过旺且利于病虫害越冬和繁殖,严冬雨雪灾害和来年病虫害风险增大。
时间跨进1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前期有所增强。11月1-3日,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下降4-8℃,偏北部分地区局地降温10℃以上。此外,4-6日将有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
这轮降温还没有结束。章建成预计,11月上旬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两次冷空气叠加导致降温幅度比较大,由于前期整体气温偏高,所以最低气温基本上与常年持平或略偏低一点。
贾小龙表示,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偏高。其中内蒙古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西北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大部偏高1~2℃;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新疆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
除了气温偏高,近期华北黄淮等地还出现雾和霾。对此章建成回应称,这主要是因为近期华北地区上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弱。华北、黄淮等地处在高压后部的弱气压场中,长时间盛行偏南风,同时伴随高湿大气、垂直逆温结构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特殊地形作用,河北中部出现明显气流辐合区,有利于污染在该地区持续不断积聚。气态污染物在高湿条件下快速转化,上述因子共同作用,造成了京津冀区域持续的严重雾、霾天气。
章建成表示,11月上旬,预计冷空气势力较前期增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11月中下旬,影响华北、黄淮的冷空气总体较弱,部分时段还是存在遭遇大范围雾和霾天气的可能。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即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贾小龙表示,根据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持续超过0.5℃,2023/2024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峰值强度在1.5~2℃之间,强度为中等,类型为东部型。
贾小龙表示,受其影响,一方面,冬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空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东亚大槽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另一方面,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来自于热带的暖湿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配合冷空气活动南下汇合,容易导致南方地区降水偏多。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李莎)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