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处南海之滨,得天独厚的交通之便,赋予了其领风气之先的特点。特别是明清以后,依托对外贸易的领先优势,广州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和销售网络,让广州手工艺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
广彩,是清代以来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也是应海外市场之需出现的外销瓷品种,创烧于康熙晚期至雍正时期,盛于乾隆、嘉庆,历300年窑火不绝。在当时来说,这种广作精品还是欧洲贵族的“高级定制”,这不仅折射出当年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风的向往,而广彩自身的发展历程及工艺特征也凝聚着广州这座口岸城市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以及瓷商瓷匠们融会贯通、创新求变的人文精神。
近日,“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的第四个原创展“广东彩 世界风”特展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举行。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20多年前,国内许多博物馆还不了解什么是广彩瓷的时候,广州博物馆就开始踏上了系统收藏广彩瓷之路。经过20多年的积累,馆方从海内外征集、收藏到广彩瓷1500多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有484件/套,而且大多年代序列完整、种类丰富多样、风貌特色鲜明。“其中不少还有明确的订购者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其数量、质量均属国内博物馆领先水平。”
此次展览正是从上述的馆藏中,甄选出了153件/套珍贵的清代广彩精品,再现广彩不断融合中西制瓷工艺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及随着各国商船遍及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明的“国货出海”历程。特展将持续开放至2024年2月25日。
应市场之需而生的广彩
广彩瓷器的出现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及中外贸易发展有直接关系。据介绍,在清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684年至1686年),清廷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其后80%以上的外国商船泊靠广州港,成为中西方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中国瓷器既可作为返航西洋商船的压舱货,又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自然是热门的“抢手货”。
但是长途运输瓷器耗损极大,加之深入腹地到景德镇定制瓷器的周期较长、订单需求传达也不如在广州有效和准确,因此从康熙晚期开始,在广州已陆续出现了彩瓷加工作坊。广州瓷商将景德镇的白瓷运到广州,再根据外商的要求彩绘后二次烧制后销往海外,广彩瓷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需而生的。
在早期的创烧阶段,广彩产品风格尚不鲜明,以个性化定制为主,生产量不大,但是品质精良。各类彩料、技术、特殊纹样及器型随外国商船被引入广州并迅速运用到广彩生产中,生动体现了中西共融、共创的产品特征。
刚跨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橱窗中就展示了一件体现了较鲜明康熙时代瓷器特点的广彩纹章花卉纹盘。器型硕大工整,彩绘线条干练流畅,色彩整体给人高雅古朴之感。这是由于早期广彩使用的颜料主要融合了明代三彩、五彩的传统颜料与外国珐琅彩料,色彩较为单纯,并未形成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在那段时期,广彩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私人定制瓷——纹章瓷,这源于当时的欧洲买家希望把私人专属的纹章描绘于定制的餐饮用具、花瓶等陈设用器上,以显示器物主人的富有及身份尊贵,这在当时欧洲的上流社会是一种时尚。
这些繁复精美的纹章由于具有明确的身份属性,因此如果在绘制过程中用错了颜色,或者画错了一小块图案,纹章的寓意就会被完全改变。而一套完整的纹章瓷的组合,总数可多达300至500件,在大小不一的瓷器上绘制样式完全一致的纹章,这对当时广州工匠的技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趣的是,这些私人定制瓷器的纹饰,还会在不同订单执行的过程中反复仿效,并最终发展成为普通外销瓷中常用的边饰并广为流传。在展览中,记者看到在1712年英国沃克(Walker)家族所定制的纹章瓷,采用了欧洲风格的卷叶纹边饰。而随后在萨默斯(Somers)家族和沃波尔(Walpole)家族的瓷器上也相继定制了同样的边饰。最终到1718年,这种典型的卷叶纹从个性化定制产品中发展出来,成为了普通外销瓷的一种常见边饰,得到大批量的生产销售。
从满足功用到多元实践
随着中西瓷器贸易呈快速增长之势,广彩生产迅速适应海外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并且脱离景德镇影响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外销品种。对于任何可能引发市场反响的新造型、新图样、新技法,广彩匠师都大胆尝试。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敢于实践的精神和精湛多样的彩绘技法,成就了世人对广彩“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赞誉。
据馆方介绍,除了大批量采购的普通杯和托碟之外,从1725年起,欧洲商人开始定制套装饮具,咖啡和巧克力器具大多与茶具融为一体。一套饮具配件的数量和种类不完全固定,但通常包括茶壶、奶罐、糖碗、废水碗、茶叶罐、杯子和托碟,更完整的套件还包括咖啡壶和巧克力壶,及相应的咖啡杯和巧克力杯。在此次广州博物馆的展览中,就呈现了一套1787年烧制的墨彩茶具和咖啡具,就目前尚存的47件来看,基本涵盖了茶具和咖啡具的主要器型。
而谈到餐桌上的广彩陶瓷用器,又何止精美的饮具。欧洲餐桌上承载主菜及调味料常见的炖汤双耳盖窝、盐碟、酱汁斗、酱汁窝、牛油盅,承托甜品所用的甜点碟、蜜饯碟、水果碟、坚果篮,装载酒水用到的潘趣酒碗、酒勺、冰酒桶和啤酒杯,处处都有广彩的身影。此外,由于17、18世纪欧洲家庭餐桌照明时常用到烛台,除了黄铜质地的烛台之外,广彩瓷质烛台还是富裕人家的餐桌装饰焦点。
由于文化气质的差异,相对于清淡、素雅的韵味,西方人更多地喜欢华丽热烈的色彩,于是许多广彩画师就会根据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开始改配或自制颜料。如今广彩最常用的颜色就有18种以上,还可根据绘制需要配置更为多样的中间色彩。据介绍,暖色调是乾隆时期广彩的基本色调,麻色、西红、干大红、茄色等成为主色调,蓝色、绿色成为衬托色,这与同时期欧洲追求的绚丽色彩主流审美需求相互呼应。
除此之外,1717年德国迈森瓷厂研发出一种在瓷器上绘制鎏金纹饰的方法,种类繁多的鎏金边饰成为迈森瓷器的装饰特色,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乾隆时期外销瓷广泛使用到各类迈森风格的鎏金边饰,像是这次展出的广彩描金欧洲景物图盘、广彩开光风景人物图碟等呈现出的仿德国迈森风格鎏金边饰,都是最为典型的早期受欧洲瓷器影响而出现的装饰纹样。
值得一提的是,广彩瓷器中提到的“开光”与佛教术语中的意思完全不同。瓷器中的开光又名“斗方”“开窗”,是瓷匠通过在瓷胎上把画面分成一组或多组大小均等、间隔距离平均的“小窗口”。这些窗口的形状也非常多样,其中如意、云纹、扇形等这类寓意吉祥的形状出现的频率较高。有了明确的边框进行区分,瓷匠就可以在这些专属的空间里绘制花鸟、人物、山水等,自成一道风景。尤其是在大面积的花草样式、锦地纹的堆砌中,有了“开光”的设计,一些重点的图案也不会被华丽的边纹夺走眼球,达到主次分明的视觉效果。
随市场需求和审美时尚变化迅速更替演变的广彩,既反映着人们生活的进步与变化,也是中西方海上贸易历史和工艺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广彩工艺凝聚着的中华文化智慧,近年更是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得以重焕光彩。一代又一代广彩匠人持续探索如何顺应时代变化,使广彩这门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技艺在岁月变迁中得以传承发展,绽放出新的时代生命力。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梁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