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我国产业与能源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也产生较强的低碳投融资需求,为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环境信息披露是有效降低绿色投融资双方环境信息不对称、防范“洗绿”“漂绿”等风险的重要机制,也一直受到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得到积极推动。
前期,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政策,提出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近日,七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但以上政策均未对披露哪些环境效益指标,以及以何种形式披露提出规范性要求。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绿色资金投入后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也无法有效统计关键的环境效益数据,市场迫切需要统一的、基础性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
一、标准先行,构建国际领先绿色指标体系
中央结算公司是国务院出资设立的中央金融企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实践与探索。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深圳分公司基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参考国际市场主流绿色产业相关文件,深入分析千余只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信息,结合债券市场实际披露情况,研发构建中债绿色指标体系。2022年,在吸收国内外经验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中央结算公司正式发布《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企业标准,明确了环境效益指标的具体定义和信息披露规则,形成了200余个细分行业、40余个定量指标和1个定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每个细分行业设计必选和可选指标,其中必填指标中位数是2个,可选指标中位数是3个,实现了环境效益的可计量、可检验,助力增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数字赋能,打造国际首创绿债数据库
为向全市场全方位展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中央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基于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打造国际首个集中展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的中债绿债数据库。中债绿债数据库覆盖境内全品种绿色债券、港澳及离岸人民币绿色债券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数据,披露债券4800只、发行规模10万余亿元人民币,涵盖境内外1000余家发行人,募集资金投向超150个绿色行业。根据中债绿债数据库统计观察:
(一)全国绿色债券市场情况
近年来,我国绿债市场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3月末,中国“贴标绿”债券存续1027只,余额合计1.74万亿元,占全市场债券余额的1.1%。如果考虑非贴标但实际投向绿色领域的债券,则整体“投向绿”债券余额达5.2万亿元,占全市场债券余额的比例进一步上升至3.3%,每年支持碳减排量3.7亿吨。
同时,我国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信息披露完整度显著提升,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决策支持。根据中债绿债数据库统计,2021—2023年近三年发行前信息披露只数占比平均为80%以上,相较2016—2020年均值提高12个百分点。结合中债绿色指标体系,对全国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完整度进行评分,截至2024年3月末,全国“投向绿”债券发行前信披完整度平均得分为48.5分,存续期信披完整度平均得分为41.3分;“贴标绿”债券发行前信披完整度平均得分为62.7分,存续期信披完整度平均得分为49.7分。
(二)深圳绿色债券市场情况
深圳走在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前列。截至2024年3月末,深圳“投向绿”存续债券只数为212只,存续规模3132亿元,占全国“投向绿”债券总存续规模的6%。其中,贴标绿债存续规模为902亿元,非贴标绿债存续规模为223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