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引发全球瞩目。受访的海外观察家们对中国经济增速持肯定、乐观的态度,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理念及目标给予信心和认可。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决策层愈加显现出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的决心。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巴西“红网”的文章认为,得益于过去五年内的创新和改革,中国经济为世界提供了许多新机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周兆呈对新华社记者说:“互联网创新发展已渗透到社会和经济产业的各个领域,是过去几年直接改写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产业。'十三五’规划关于这方面的政策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受访的国际观察人士认为,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稳能否同步”、“流动性不足造成贫富差距”等中国内部发展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今的中国,正朝着“精简、清洁、绿色”的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迈进。公报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布拉姆表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将开启“生态文明”时代,比起最近十年来仅对高速发展工业下注的模式,中共领导人呼吁的新型增长方式更加完整和均衡。
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家罗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更侧重于环保、绿色,中国面临的挑战不是颁布环保法律法规,而是在于如何排除利益集团的干扰去实施这些法规。“这些挑战并不新鲜,但在庞大而复杂如中国的地方实施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公报强调,未来五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会前,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全球专家对中国“十三五”规划最重要的关注点。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致力于实现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此,中国无须固守7%的经济增速目标。他说,未来五年内,低于7%或者6.5%左右的增速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都是合适的。中国经济若能保持在此区间内运行,仍然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经济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中国更是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五中全会指出,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罗震指出,之前的经验证明,开放国内市场是改革的有力工具,令中国受益匪浅。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认为,在体制上更为开放的中国,会给世界各国的产品、服务及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
关注社会公平、实现安居乐业、尊重人的价值,“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入民生建设的“升级期”。公报指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汤之敏认为,“十三五”的目标不只是经济,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表示,通过保障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中国实现了百姓生活稳定。中国如果在“十三五”期间也坚持基于“新常态”的政策运行,将极大有利于改善民生。
正如新加坡《今日报》评论所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决定将重塑世界。只要方法得当,“十三五”规划将使中国的市场竞争、政府信用度、公共服务得到较大改善,考虑到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利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