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快速暴露,涉及行业和发行主体不断扩大。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7日,今年出现的违约债券共有40例,同时,受债券市场环境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共有364只债券发行推迟或发行失败。
业内专家指出,下半年债市违约风险或进一步上升,但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具备处理和消化违约风险的条件和能力。下一步,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市场扭曲,同时,要着力完善市场化的信用风险约束和违约处置机制,构建多元化的风险分散和分担渠道以及加快完善监管制度等,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将风险控制在市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违约行业和主体范围扩大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发生信用违约事件的主体较广,截至8月7日,涉及民营企业和公众企业的违约债券分别有13个和4个,涉及外商独资企业的违约债券有4个,涉及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的违约债券分别有16个和8个。而去年同期,发生违约的债券仅有7例。
从行业来看,钢铁、煤炭、金属,是今年的债务违约重灾区,涉及企业较多的债券种类则主要是一般中期票据和一般短期融资券,还有多家企业涉及私募债债务违约。
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艳表示,信用债违约事件高发既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去产能持续推进和企业杠杆率较高、经营困难等国内宏微观因素有关,又与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国际债券市场违约率高企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今年下半年,煤炭、钢铁和有色等产能过剩严重行业的债券到期规模达约70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0%左右。这些行业的经营状况短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改变,预计仍将是债券违约的“重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