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然而种种风险以及监管不足、信用缺失等问题也在不断暴露。业内普遍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新驱动力,其中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尤为关键。
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建设核心环节
2015年中国GDP达67.7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5%以上。据瑞银集团等国际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至2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未来10年,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而这其中,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金融改革正是中国经济改革蓝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各类金融创新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种种风险以及监管不足、信用缺失等问题也在不断暴露。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近日在2016中国信用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当前正处在由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问题将会呈现出牵涉领域多、爆发数量大、爆发频次高的特点,亟需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需要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只有日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才能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新驱动力。”章政说。
业内普遍认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金融领域的信用缺失和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现代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宋承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快完善信用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金融领域,去年以来,多起不良金融平台跑路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每年我国企业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宋承敏说,“目前暴露出来的金融信用问题,使得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亟须尽快完善金融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系统。”
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印发了首部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从主要原则、重点领域、信息系统建设、奖惩机制等方面,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随后,金融系统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迅速推进,发展改革委、央行等牵头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央行出台了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时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也开始不断发展。
然而,社会上还是存在着大量不诚信的问题,不但对整个社会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极为不利。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回顾与2016年展望》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也存在着信用理论和人才相对短缺、信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亟待规范以及信用管理和信用监管滞后等问题。
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改革相辅相成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将驶入快车道,趋于更加完善,这对提高经济和社会活动诚信度、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和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奠定信用基础。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对金融业改革形成利好。二者将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相互促进。
“金融业是社会信用信息运用最广泛的经济领域,完善的信用体系能够有效破解制约资金流通与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降低金融风险。同样的,金融业务产生的信用信息数据,又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动力。”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说。
以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互联网金融为例,它体现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与创新,其快速发展得益于互联网广泛的交互性和快速传播性。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导致信息真实度难以识别,潜在风险高。
“失信成本太低是当下失信问题难以根治的原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
|